台東第3天,因為下午2點要搭藍皮解憂號回程,上午就在住宿的趣淘漫旅附近走走.
卑南遺址公園就在台東火車站後面,走路過來不到十分鐘吧!
現在要PO圖才發現;台東火車站竟然有後出口,而且我錯過了月形石柱和東側瞭望台
1980年7月臺東火車站新建工程,將地表下沉睡數千年之遺構、遺物大量揭露,並造成嚴重破壞,引起各方及輿論高度關切。隨即由臺大考古人類學系宋文薰、連照美二位教授主持,進行搶救考古。發掘面積廣達1萬平方公尺,出土石板棺近1600具,陶器、石器、玉器等遺物2萬餘件,此三者皆為臺灣考古史上之空前紀錄。卑南遺址為臺灣規模最大,具有最完整史前聚落型態與資料之遺址,也是環太平洋及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。
卑南遺址公園是座同時有著史前文化、原住民文化、自然景觀的公園。開放式的環境及博物館,並繼續於此進行考古工作,同時也進行展示及保存,為卑南遺址公園的最大特色。遊客可在展示廳瞭解卑南遺址與文化;可至考古現場以及月形石柱觀看千年前的遺址及遺跡;也可至公園兩側的瞭望台遠眺公園環境,若幸運的話甚至還可以看見考古的發掘作業。
#卑南族少年會所
往昔在卑南族的社會,少年會所被視為男子進入成人會所之前的重要基礎,一般男子在十二、三歲時就要進入少年會所,接受生活禮儀、神話傳說、族群歷史、工藝技術及狩獵的訓練,如今已成為部落保存傳統祭儀與文化的重要場域,凝聚族人的向心力。
少年會所主要是以竹子搭蓋而成之高腳建築,主體分為兩層,下層為支撐上層之刺竹立柱及斜支柱,上層為主要活動空間,中央有火塘,四周沿者竹牆鋪設竹床,並保留一個出入口通往室外沿廊。屋頂外層皆覆蓋茅草,屋頂版則以刺竹敲平製成,包含上層的左右雙斜屋以及下層的前後扇形屋面。
現今普悠瑪部落每年大獵祭迎凱旋祭典活動,固定於卑南遺址公園少年會所建築前的大草坪舉辦,是博物館與部落合作推動傳統文化保存的重要象徵。
#史前家屋
#卑南族傳統家屋
卑南族人的本家除家屋外,包含有祖靈屋以及小祭祀屋。家屋是生活的地方,祖靈屋是家族祭祀與進行相關儀式的地方,小米祭祀屋則是舉行小米祭祀的場所。
遺址公園内的卑南族傳統家屋於2009年2月建造完成,由卑南族下賓朗部落耆老以傳統工藝技術及材料建造而成,其中牆壁、屋頂鋪面及床等以剌竹為主,長枝竹為輔,主柱使用堅硬的櫸木,主樑則使用質輕筆直的楓香,屋頂覆蓋白茅並以黄藤做編綁固定。
在歲月更迭下自然建材逐漸毁壞,博物館邀集普悠瑪部落祭司團、下賓朗部落耆老以及利嘉部落工班協力合作進行修繕作業,並於2020年6月完工舉行啟用儀式。本家屋由造屋者王天木耆老命名為sapa',是林投的意思,過去下賓朗部落曾居住過的舊址―頂岩灣叫做Sapasapa'。
#石板棺群
現場這些石板棺群是 1993年從遺北側搶救發掘後異地重建的部分場景,這些石板棺排列密集,而且都朝向同一個方向,棺内死者的腳幾乎都是對著都蘭山。石板棺大多是量身訂做,棺長不僅是顯示死者的身高,而且也透露死亡的年齡,孩童棺占約30%,顯示夭折率高,每具石板棺的陪葬品數量多寡不一,也有的石板棺無任何陪葬品,這顯示該社會可能已有貧富階級之分。
#卑南文化陪葬玉器
卑南文化人不只愛好美玉,也已發展到了用玉的成熟階段。玉器的材料全都是產自花蓮豐田的閃玉,從遺址偶爾出現玉器廢料的情形來看,這些玉器應有部分是在當地製作的。陪葬玉器主要有裝飾品及武器工具兩類。
#拔牙
這裡所稱的「拔牙」並不是指拔除壞掉的牙齒,由卑南遺址出土的墓葬可知,拔牙是卑南文化社會中一種相當普及的習俗。社會成員不論男女,不分社會階級,都於青年期拔去上顎左右的側門齒及犬齒,做為一個成年人的標誌。
花2個小時在卑南遺址走看,收獲滿滿,很值得參觀的景點。